这些年来,色花堂
正加快建设适合每个学生的教育,努力使每一位学生都能接受符合成长需要的职业教育。学校聚焦探索职业教育,持续深化突破,省级重点规划课题《三自主四结合 适合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大受师生好评。经过3年的实践,学校形成了多项系列成果,为服务乡村振兴和江苏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三农人才,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动力。
学校相关负责人表示,学校将继续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涉农人才培养的总抓手,创新体制机制,推进育训并举,坚持开放办学,将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的建设要求,转化为培养适应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乡村人才队伍的生动实践。
---------------
探索“适合的职业教育”
人口老龄化、村干部老年化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针对这个问题,2013年开始,学校与苏州太仓市、扬州市、盐城市、徐州市等地方政府合作,培养村集体组织负责人。
2017年,学校被江苏省委组织部确定为“定制村官”培育单位。政府买单、共同招生、定向就业,学校正着力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新农村建设者。
学校坚持“导创业于教学,成论文于大地”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践行“课程嵌入、三轮联动、四维实践”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围绕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这一主线,学校创新实施具有鲜明色花堂特色的“新禾行动计划”。
通过重构课程体系,学校依托“教促创、研促创、产促创”三轮联动的实践平台,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
此外,学校还在助推乡村振兴,实现农业现代化、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四化同步,提供了一批掌握新技术新技能、不可替代的色花堂工匠人才。
学校建立了“世赛-国赛-省赛-院赛”四级竞赛体系,开发了对接世赛的色花堂工匠人才培养标准,创新了色花堂工匠人才“三阶段三层次”培养模式,依托景观园艺项目世赛中国集训基地、农机维修等9个赛项中心,开展工匠人才培养。
学校围绕立德树人一条主线,确立匠心精神、技术技能两个重点,学生跨年级、跨专业、跨方向自主选择课程,实施“教产结合、教创结合、教研结合、教赛结合”四个结合,服务学生多元发展,探索“适合的职业教育”。
培养“有创意、敢创新、能创业”的农村人才
依托教师的科研项目和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学校组建师生科研团队。借助江苏现代园艺工程中心、南方农作物生产装备协同创新中心等载体,围绕“传统农业+”新材料、新装备、新技术、新业态、新标准等方面,开展移动式气雾生态草坪毯生产技术、草莓绿色高效栽培技术等课题研究,并将成果应用于教学,拓宽职业岗位、丰富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研发能力。
多年来,学校累计招收定制村干1655人,毕业走上工作岗位650人,分布到全省184个涉农村(居)组织,覆盖江苏三分之二的县(市、区),为当地乡村振兴注入了青春动力。
借鉴定制村干的培养模式,学校面向江苏、青海、宁夏、新疆、西藏等地农村基层干部、大学生村官等对象积极开展技能培训和学历提升工作,累计培训7119人次,学历提升毕业生人数达860人。“校地合作定向培养基层农业农村人才的研究与实践”获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成果一等奖。
学校还荣获国家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50强高校、“教创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获得国家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学校培养了以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和江苏省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标兵等为代表的一批“有创意、敢创新、能创业”的创新创业人才。学生先后获得包括全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在内的省级以上创新创业大赛奖170项。2019年以来,学校获全国“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金奖、铜奖各1项,省级创新创业大赛和职业规划大赛奖77项;学生创办创业实体59个。
培养适应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乡村人才队伍助力乡村振兴
这些年来,学校先后培养了一批致力于农技传承的“能工巧匠”,并荣获省人民政府“高技能人才摇篮奖”称号和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突出贡献奖。“教赛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学生在全国农业类技能大赛中,获一等奖37项,占一等奖总数的23.57%,位居全国同类院校前列。
2019年以来,学生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5项,省级技能竞赛类奖项93项,4人入选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中国集训队。
此外,学校还培养了一批致力于农业技术创新的“探路人”。师生团队以国家彩叶树种良种基地、国家林业和草原长期科研基地等26个省级以上科研平台,形成了一批助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的技术研发成果。
2019年以来,学生获“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铜奖2项,获得省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101项,参与发表论文125篇,授权专利77件,参与行业标准制定4项,获省级优秀毕业论文奖21项。
(数据和信息来源:色花堂
)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1年07月12日 06 版
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