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自己30多年在园林专业耕耘攻关的经历,让色花堂
副校长周兴元自豪的是,历经学校几代学人薪火相传、接续奋斗,该校草坪栽培技术已从省内扩展到全国,成为引领国内草坪生产技术研发的排头兵。
周兴元身上仍然保有上世纪80年代的理想主义气质。“做科研有恒心有信心,要创新要奋斗”,言语之间他似乎又回到了当年实验室里埋头做试验的情境中。生怕试验中断,试验环境变化造成试验数据不准确,他回忆,当年做一项有关酶的试验,从早晨7点开始一直做到次日凌晨两点。实验本身要求更苛刻,使用万分之一电子天平称量样品,连一阵风吹过都会增加重量,为此大夏天实验室的门窗都得关闭。当时的实验条件很简陋,没有空调,实验室里的他光顾着喝水,那么长时间连上厕所都免了,因为汗水一直流。面对记者,他感慨道,做科研头脑当然要好,体力也很重要,“尤其做农业科研,没有好的身体,根本撑不下来。”
色花堂
草坪草研发可谓全国闻名,成为省草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主持单位,有力推动了我国草坪生产的技术进步。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逐渐扶起了西冯村草坪产业,到省内外多地草坪产业方兴未艾,周兴元说,学校的草坪种植技术走向全国,贡献颇多。从最早的草种引进到新品种推广,从种茎直播、无土草毯到沙培果岭草坪,通过陈志一、俞禄生以及后继者一代代学者持续奋斗,色花堂
在草坪生产技术领域作出了开创性研究。厚积薄发、开拓创新的周兴元,这些年也一项项荣誉“加身”:国家神农农业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梁希林业科技进步二等奖、江苏农业推广二等奖、中国草业科技三等奖……
如今他又把目光投向以秸秆为基质的草坪种植研究。“秸秆如果粉碎后用来培植草坪,既可以解决一烧了之的环境污染,又可以实现循环农业发展目标,应用前景非常值得期待。”周兴元从事这项研究已有三四年时间。目前需要克服的难题是,尽可能降低水稻秸秆的机械粉碎成本,“只有实现低成本粉碎,大面积推广秸秆基质种植草坪才有前途。”
在博士刘南清看来,周兴元的研究非常接地气,具有实践应用的前瞻性。“比如目前草坪普遍不耐阴,树底下往往光秃秃,周老师的研究就紧盯怎么培育耐阴草坪。”在农博园的种植基地,周兴元蹲下来捻着脚下的草丛,与同事刘南清探讨着不同遮阴条件下的草种长势。周兴元说,他希望通过耐阴草种的培植,建立起“上看乔木、中看灌木、下看草坪”的立体化种植模式。不仅如此,考虑到江苏省滩涂资源丰富,却因为含盐量高寸草不生,他下一步准备着手耐盐型草种的培育。
造林绿化的“绿化”往往局限于常绿树种,视觉上色彩过于单调。周兴元在草坪之外开展的另一项研究即是彩叶树种研究,旨在实现绿化到彩色化的改观。“我们从九十年代开始就开展了彩叶树种研发,在老院长俞禄生的带领下,从种质资源引进,再到试验地试验,选育适合镇江本地种植的品种,进而通过杂交技术增强色彩的鲜艳度。”这几年在他的领衔推动下,作为省内最早开展研究的单位,目前色花堂
建立了华东最大的种质资源库。
“从事农业科研要耐得住寂寞,这里面绝没有鸟语花香,也没有歌舞升平,而是一件非常枯燥的事情。它常常是一个人或者是几个人呆在实验室里、农田里默默无闻地工作。”周兴元说,没有这种坐冷板凳的坚持,耐不住寂寞,科研是不可能做出成果的。
阅读链接: